唐妆浓[太平公主×上官婉儿]_契丹叛乱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契丹叛乱 (第3/3页)

撤退。别人劝他,契丹人行军不带干粮,不能长久,将军手握数十万大军,不用出击,坚守城池,待契丹人撤退,再乘胜追击,定能建功立业。
  武懿宗吓得腿肚子发抖,喊一声:撤!
  数十万大军,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,连夜逃往相州。武懿宗的撤退,直接导致赵州失守,全城百姓惨遭屠杀。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,依旧在相州做他清明大梦。
  说的不错,将军,还真是个草包。
  后来击退契丹,还是突厥人帮忙夹攻,契丹首领于乱军中被部下所杀。尽管如此,剩下清缴残部的战斗也没武懿宗的份儿。他一直躲在后方,带着着数十万人白白吃着军饷。然而,这并不妨碍他班师回朝,邀功请赏。
  回到洛阳,武曌设宴为他接风洗尘。一位大臣[r3] 实在看不惯,席上献诗一首,借以祝酒:
  长弓短度箭,蜀马临阶骗。去贼七百里,隈墙独自战。忽然逢著贼,骑猪向南蹿。
  距离敌人还有七百余里,背靠着墙,自顾自拿起大刀闭着眼一通乱挥,这就是大将军的功绩。最后一句说的奇怪,武曌一时也没反应过来,只问这位大臣:
  “懿宗有马,何故骑猪?”
  他答:“骑猪,夹豕(屎)走也。”
  武懿宗气得七窍生烟,皇帝面前又不好发作。倒是武曌大笑起来,前仰后合,许久才停住。高兴起来,还赏了这位大臣两匹绢。
  她何尝不知武家子弟,没有几个治世之才能堪大用。只是出于稳固皇帝的位置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。都说皇帝手握大权,天下任其生杀,有谁能知,皇帝不得已之处多了去。
  “婉儿,契丹方退,华北不稳。安抚百姓的事,也许还得派武懿宗去。”她说。
  “若一定得叫他去,还是让狄公也去。否则,华北必生事端。”
  武懿宗杀敌无能,对付百姓却花样百出。所到之处,凡有先前被契丹掳走,如今回归原籍的百姓,一律按反贼论处。对于这等“大逆不道”的反贼,他的处置手段极其残忍——生生破开胸膛腹腔,取出胆囊。百姓怎么也想不到,契丹走了,迎来的却是新一轮屠杀。百姓哀鸿遍野,生灵涂炭。多少年后的安史之乱,全国只有河北道没有归复大唐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  狄公不得不为这个自卑又骄横的“可怜人”善后[r4] ,处处安抚百姓,恢复生产。面对投降的叛军将领[r5] ,狄仁杰上书请免其死,以仁义感化,为武周所用。武曌果然听从建议,拜他为大将军。这位降将奉命平定契丹余党,招降了他的女婿。而他女婿的儿子,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光弼。多少年后的安史之乱,李光弼居功至伟,作为仅次于郭子仪的功臣,对大唐有再造之德。
  目睹武懿宗的种种不堪,狄公眼底只有凄冷。也许,他就是在那一刻下定了决心——恢复李唐,将是他毕生的事业。
  [r1]传说嵩山是夏启诞生的地方,夏启的母亲化作石头以后才生下他,姨母则是给抚养他长大的人。
  [r2]《景龙文馆记》:自通天(公元696年)后,逮景龙前,恒掌宸翰,其军国谋猷,生杀大柄,多其所决。《旧唐书上官昭容传》记载不同,认为婉儿是698年左右掌机要,相差两年。暂且估计698年是更加全面的参决。且那一年是太平加封、武攸暨从郡王升为亲王的一年,还是很微妙的。
  [r3]此人名叫张元一。之后没什么戏份,为减少大家记人名的混乱,就不表了。
  [r4]艺术处理,两人其实是分道安抚百姓的,严格来说不能叫“为他善后”。
  [r5]此处指李楷固。李楷固杀伤官军甚多,投降又晚,武曌恨他恨得牙痒痒。当时许多官员也劝狄仁杰不要蹚浑水,狄公还是劝谏了,也算是很间接地在安史之乱救了大唐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